GB/T 19001防暴力管理体系认证(如针对工作场所暴力、校园暴力、公共场所暴力等场景)的专业咨询公司全程代办流程,通常结合风险评估、体系搭建、标准符合性、认证审核等关键环节,以下为标准化代办流程的分步解析:
一、前期需求评估与目标确认(咨询公司主导)
企业现状调研
了解企业类型(如医疗、教育、安保、商业等)、规模、场所分布、历史暴力事件记录(如有)。
分析行业特性(如医疗机构易发医患冲突,学校需关注师生/校外人员暴力,商业场所需防范顾客冲突)。
评估现有安全管理措施(如监控、安保人员、应急预案等)的完备性。
认证标准匹配
明确认证依据:国内通常参考《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术语》(GB/T 38315-2019)等法规;国际可参考ISO 31000(风险管理)、ANSI/ASIS PRM.1-2018(工作场所暴力预防)等标准。
确定认证范围(如“某医院全部科室的防暴力管理”或“某商场公共区域的暴力预防”)。
目标设定
与企业共同制定认证目标(如“通过XX认证机构防暴力管理体系认证”)、时间节点
二、合同签订与责任划分
服务协议明确
签订《防暴力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合同》,约定服务内容(体系搭建、文件编写、培训、内审辅导、认证协调等)、费用(依企业规模和复杂度)、时间进度、双方责任(企业需提供资料、配合演练等)。
项目组成立
咨询公司组建专项小组(含认证专家、风险评估师、文件编写员);企业指定对接人(通常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
三、体系搭建与文件编制(核心阶段)
风险识别与评估
暴力风险源分析:通过访谈(员工、管理层)、现场勘查(场所布局、监控盲区)、历史数据(投诉、冲突记录)识别潜在暴力风险(如医患纠纷、顾客醉酒闹事、校园欺凌等)。
风险等级划分:采用LEC法(事故可能性×暴露频率×后果严重性)或矩阵法,确定高、中、低风险点(如急诊科医患冲突为高风险)。
控制措施设计
预防性措施:优化场所布局(如设置接待区缓冲冲突)、加强安保配置(监控、一键报警)、制定《员工行为规范》(如避免刺激性语言)。
应急处置措施:编制《暴力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报警、疏散、控制、医疗救助流程),配备应急物资(防暴器械、急救包)。
培训与演练:设计《防暴力意识培训》(识别暴力前兆、沟通技巧)、《应急演练方案》(模拟医患冲突、顾客斗殴场景)。
体系文件编写
管理手册:明确防暴力管理方针、目标、组织架构(如设立“防暴力管理小组”)、职责分工(安全部门、HR、业务部门)。
程序文件:包括《风险评估与控制程序》《暴力事件报告与调查程序》《培训与演练程序》等。
作业指导书:如《监控中心操作规范》《安保人员巡逻指南》《心理疏导服务流程》(针对受害员工)。
记录表单:设计《风险评估表》《暴力事件记录表》《培训签到表》《演练评估表》等,确保可追溯。
四、体系实施与运行指导
全员培训
管理层培训:强调防暴力管理的法律责任(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安全生产法》)、资源保障(预算、人员)。
员工培训:分岗位(如医生、教师、安保人员)开展专项培训,重点包括暴力前兆识别(如情绪激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非暴力沟通)、应急处置(如隔离、报警)。
第三方培训:如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冲突后心理干预”讲座,减少员工心理创伤。
体系试运行
企业按文件要求执行(如安保人员每日巡逻、监控中心24小时值守、暴力事件2小时内上报)。
咨询公司定期检查(如抽查巡逻记录、演练视频),纠正“文件与实际脱节”问题(如预案中“一键报警”未实际安装)。
五、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阶审核)
咨询公司指导企业内审员(需经培训)开展审核,重点检查:
体系文件是否覆盖所有风险点(如是否遗漏“网络暴力”场景);
实施记录是否完整(如演练是否按计划执行、暴力事件是否闭环处理);
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如“监控盲区未覆盖”是否已增设摄像头)。
输出《内审报告》,列出不符合项及整改建议。
管理评审(二阶审核)
企业高层(如总经理、安全总监)参与,评审内容:
体系的适宜性(是否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场所变更);
充分性(是否覆盖所有暴力风险);
有效性(暴力事件发生率是否下降、员工满意度是否提升);
资源需求(如是否需要增加安保人员预算)。
输出《管理评审报告》,确定改进方向(如“升级监控系统至AI识别暴力行为”)。
资质办理详情可直接在线与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六、认证申请与审核协调
认证机构选择
咨询公司推荐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考虑因素:行业经验(如是否做过医疗机构认证)、审核费用、审核周期。
申请材料提交
编制《认证申请书》,附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内审管评记录、营业执照等,由咨询公司审核后提交。
认证审核配合
文件审核(一阶):认证机构审核体系文件是否符合标准,咨询公司协助解答疑问(如“为何未将’供应商人员暴力’纳入风险评估?”)。
现场审核(二阶):审核员到企业现场检查,咨询公司全程陪同,重点协调:
员工访谈(如询问“是否接受过防暴力培训”);
场所检查(如监控覆盖范围、防暴器械可用性);
记录核查(如暴力事件报告是否完整)。
不符合项整改:若审核发现“应急预案未明确与公安部门的联动流程”,咨询公司指导企业补充“与属地派出所的协作机制”,并提交整改证据(如签署的《联动协议》)。
七、认证通过与持续维护
证书获取
审核通过后,认证机构颁发《防暴力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通常有效期3年),企业可在官网/场所公示。
监督审核与再认证
年度监督审核:每年1次,咨询公司协助准备年度运行报告(如暴力事件统计、培训记录),确保体系持续符合。
再认证(3年后):咨询公司提前6个月启动体系更新(如标准修订、企业扩张后的风险新增),重复“内审-管评-认证”流程。
体系优化服务(可选)
咨询公司提供持续改进支持,如:
行业对标(如参考“某三甲医院防暴力最佳实践”优化自身措施);
技术升级(如引入AI情绪识别系统,提前预警暴力倾向);
法规更新(如新修订的《反家庭暴力法》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关键成功要素
行业针对性:医疗、教育、商业等场景的暴力风险差异大,体系需“量身定制”(如学校需关注“校外人员闯入”,商场需防范“醉酒顾客闹事”)。
全员参与:防暴力管理不仅是安全部门的事,需HR(招聘时筛选高风险员工)、业务部门(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冲突)协同。
数据驱动:通过“暴力事件发生率”“员工满意度”“应急响应时间”等指标量化体系效果,避免“文件空转”。
通过以上流程,咨询公司可帮助企业系统化建立防暴力管理体系,不仅通过认证,更切实降低暴力事件风险,保障人员与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