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区别及办理流程,需从医疗器械分类逻辑、监管规则及申办要求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最新法规(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梳理如下:
一、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的定义与核心区别
医疗器械按风险程度分为三类(一类为低风险,常规管理;二类为中度风险,需严格控制;三类为高风险,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生产许可证的监管逻辑与此直接关联:
二三类医疗器械维度
风险等级:
二类医疗器械:中度风险,可能造成暂时伤害或不可逆伤害,需严格控制(如: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医用缝合针等)
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涉及生命维持、致残/致死风险,需特别严格控制(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血管支架、体外诊断试剂(部分)等)
监管层级:
二类医疗器械:省级药监局审批(生产许可证)
三类医疗器械:国家药监局审批(生产许可证)
核心差异:
二类医疗器械:风险可控,监管聚焦“过程合规”
三类医疗器械:风险极高,监管聚焦“全生命周期安全”(从设计、生产到临床使用)
资质办理详情可直接在线与方圆盛世的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二、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办理逻辑
无论申办二类还是三类生产许可证,企业需先满足“基础资质”(营业执照、场地、人员、质量体系等),再按“风险等级”匹配差异化要求。
(一)基础资质(共性要求)
企业主体:已取得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含“医疗器械生产”;
生产场地: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场地(生产、检验、仓储等功能区),需提供房产证/租赁合同、场地平面图及功能间布局;
设备与人员:
生产设备:与产品工艺匹配,需提供清单及购销合同/发票;
检验设备:需覆盖产品出厂检验项目(如:无菌检测、性能测试等);
关键人员:技术负责人(负责产品开发、工艺验证)、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体系运行)、生产负责人(负责生产管理),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如医学、工程、生物等)及经验;
质量体系: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产品特性(如无菌、植入类)的质量管理体系,部分企业需通过ISO 13485认证;
产品技术文件: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检验方法)、注册检验报告(二类部分产品可免临床评价,三类多数需临床评价/试验)、说明书等。
(二)二类生产许可证:省级审批,要求相对宽松
办理流程:
材料准备:
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
生产场地证明(房产证/租赁合同、场地平面图、功能间布局);
生产/检验设备清单及证明(购销合同、发票、校准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模板等);
产品技术要求、注册检验报告(部分产品需临床评价资料);
经办人授权书及身份证。
申请提交:登录省级药监局政务服务平台(如“XX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上办事大厅”),完成网上填报后,提交纸质材料至省级药监局行政受理窗口;
受理与审查:
受理: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材料不全一次性告知补正);
审查:现场核查(生产场地、设备、人员、质量体系)+ 技术评审(产品技术要求、检验报告合规性);
审批发证:审查通过后,省级药监局作出许可决定,颁发《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二类),并在官网公示。
(三)三类生产许可证:国家审批,要求更严格
办理流程(与二类类似,但层级更高、要求更严):
材料准备(在二类基础上强化):
产品技术文件:需更详细的风险分析(如FMEA)、临床评价资料(多数三类需临床试验,二类部分可免);
生产场地:无菌/植入类需满足更高洁净标准(如百级洁净区,需提供环境检测报告);
人员资质:技术负责人需本科以上,5年以上相关经验(二类可能大专以上,3年以上);
质量体系:需通过更严格审核(如第三方认证、飞行检查记录);
申请提交:登录国家药监局政务服务平台(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上办事大厅”),完成网上填报后,提交纸质材料至国家药监局行政受理中心(或省级代收窗口);
受理与审查:
受理: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审查:现场核查(联合专家组,重点检查高风险环节)+ 技术评审(深入评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数据需真实、完整);
审批发证:国家药监局作出许可决定,颁发《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三类),并在官网公示。
三、关键注意事项
生产许可证与产品注册证的关系:生产许可证是企业生产资质,产品注册证是产品准入资质(二类需省级注册,三类需国家注册)。企业需先取得产品注册证,再申请生产许可证(或同步申请,但生产许可证需覆盖已注册产品)。
地址/产品变更:生产地址变更、新增三类产品生产,需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新增二类产品生产,需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变更。
法规更新:关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21修订)、《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22版)等最新政策,避免因规则调整导致申办失败。
总结:二类、三类生产许可证的核心区别在于风险等级、监管层级、申办要求(人员、场地、临床资料),三类因风险更高,需国家药监局审批,材料更严格(如临床试验、更高洁净场地)。办理时需先满足基础资质,再按流程提交材料,配合现场核查与技术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