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工信部宣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于2026年迎来十年来的首次重大修订,旨在提升高企“含金量”,重点整治“突击专利”“研发造假”等乱象,推动企业创新质量升级。
近日,工信部宣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于2026年进行修订,这是该办法实施十年来的首次重大调整。本文将基于已公布信息,对新规内容进行客观解读。
2026年新规主要变化
1.知识产权要求更重质量
新规将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在评审中的权重,预计从目前的约30%提高至45%-50%。通过购买方式获取的专利需要提供产业化应用证明,临时申请的专利在认定中的有效性将受到更严格审核。
2.研发费用核查更严格
将建立税务、银行、设备采购等多维度数据比对机制。研发费用必须与核心技术及研发项目直接相关,日常运营开支不得计入。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确保费用归集准确可追溯。
3.科技人员界定更清晰
明确只有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工程师、研究员等人员方可计入科技人员比例。企业需要提供劳动合同、社保记录、专业背景等证明材料,准确界定研发人员范围。
4.技术领域动态调整
新增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同时对技术已普及或门槛降低的领域进行调整优化,保持政策与科技发展同步。
5.监督管理机制完善
年度抽查比例将适当提高,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监管。企业如果发生重大网络安全或数据泄露事故,将按相关规定处理。

更多证书办理详情可直接与在线客服联系,或电话咨询官方热线:400-090-3278
政策导向
此次修订体现了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升质量效益的转变。新规与“专精特新”企业政策形成协同,更注重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实际价值。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评价标准从单纯看重数量转向考察实际效益,注重专利转化产品产生的营业收入占比。同时,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也将成为重要评价维度。
企业应对建议
1.知识产权布局
●着重核心发明专利的申请与布局(更加注重发明专利培育)
●确保知识产权与主营业务紧密关联(专利名称与内容属于企业主营业务技术范围)
●建立与企业技术路线相匹配的专利组合
2.研发管理规范
●完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
●规范研发费用归集流程
●建立完整的研发活动证明材料
3.人才队伍建设
●明确研发人员范围和职责
●完善研发人员管理制度
●保持研发团队稳定性
4.持续合规管理
●建立常态化合规机制
●加强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管理
●完善研发创新档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