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其实质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遵循的是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
这本是一剂防止暗箱操作的良药,在一些地方却因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产生了一条以“非法中标”谋利的产业链……
猖獗的“非法中标”产业链
据检查日报2月6日报道。四川省绵阳市检察机关在2017年5月份,启动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查办招投标领域职务犯罪专项行动。
在行动中,四川省绵阳市检察机关共立案37件查办39人,涉案金额高达9000万余元,也由此也揭露了一条隐藏在绵阳市地下招投标市场的产业链。
在检察机关的深入调查,发现,
在这条产业链里,
隐藏着多个利益团体,
其中甚至包括负责组织招投标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
“家贼”难防
2009年,绵阳市启动了电子评标系统,主要目的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的干扰和影响,确保招投标的公正透明。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一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却为了私利甘当“内鬼”,利用技术和岗位优势,人为践踏评标规则。
多次非法登录评标服务器,修改特定投标人的投标数据,甚至采取删除排名靠前的其他投标企业业绩文件等方式使这些企业被自动废标,最终达到特定投标人中标的目的。
“掮客”串联
检察机关在查办案件时发现,每当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进入准备招投标的环节时,一些投标掮客便会找到有施工意向的企业或老板,承诺帮助他们操作中标。
谈好条件后,投标掮客们会首先在市场上以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价格大量收购符合投标条件的企业资质,然后与围标机构合作,让围标机构同时做出多份不同投标金额的标书进行围标。
为确保在围标过程中不被废标或者流标,投标掮客们还会以每标5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价格,通过“专家掮客”收买评标委员,与评标委员事先商谈好价格,并提供需要关照的投标企业名单。
“评委”弄权
还有一些评标委员则因不满足于收取微薄的评标费,主动或被动地与专家掮客相互勾结,利用废标、流标等权力,帮助特定企业排除竞争对手顺利中标,事后收取1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好处费”。
“企业”助纣
还有一些有资质、本该靠技术和实力生存的建筑施工企业,本该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但却既不愿踏实做事,也不愿承担风险,竟也甘当围标掮客的帮凶。
将企业资质大肆出售给投标掮客或专业围标机构,从中收取10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资质使用费。一旦中标,再与实际施工单位签订内部承包协议,收取相应的管理费。
在这条“非法中标”的产业链里,有专司围标的机构,有招投标市场的合法参与主体,有招标负责方的相关工作人员,甚至还有代表着“绝对公正”的评标委员。
这世上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有些人就能出卖一切。而招投标市场里隐藏着巨大的利益,身处市场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个人都有可能因此铤而走险。只有完善制度监管才能真正保证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打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市场环境
目前,招投标市场仍不完善,所幸的是还有时间继续去成长,我们还可以继续经历醒悟,后悔,还有改正这个过程,最终达到完美的结果。
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财政厅先后发布《防范和惩处政府采购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通知》《四川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信用评价办法》《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实施办法》。为获得政府采购订单,低于成本报价或干脆报价为零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将被严厉惩处。
相关文章推荐:招投标企业信用评级认证